查看原文
其他

论文与奖励“脱钩”后, 拿什么判断科研水平?

王庆峰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-05-02


科技部日前在官网发出一则通知:不将论文发表数量、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,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(专项、基金等)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。


中科院院士吕建曾将我国科技发展问题总结为“一对矛盾”“两个软肋”。一对矛盾是指:我国的论文数、论文引用数、专利数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,但创新能力却处在二十位左右;两个软肋是指: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鲜有诺贝尔奖获得者。


这个总结非常精辟,也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:“唯论文”的评价方式,已经严重不合时宜。


凡事都“唯论文”,容易导致科研行为“功利化”“浮躁化”,大家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。如今备受诟病的学术造假、论文买卖等现象,不就是“唯论文”的直接后果吗?


过去几年,相关部门一直在强调破除“唯论文”。今年3月,教育部提出“高校取消SCI奖励”,这次科技部也提出将论文和奖励奖金“脱钩”,是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!


破除“唯论文”倾向之后,坊间难免有一种担忧:如果没有了“硬杠杠”,科技评价以什么为标准?看领导脸色吗?会出现“跑关系”“走后门”等现象吗?

其实,相关部门反对的是把论文作为“唯一”,而不是说它不重要了。实事求是讲,论文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。“破”得坚决之后,还要基于论文,“立”好新规。


这一新规,应该是因“类”制宜建立新的评价体系,至少包括三个要求:


第一要做到分类评价。


基础研究适合论文评价,应用研究则有明显的结果导向,技术创新与市场关联度更高,应该适当拓宽维度。


第二要完善同行评议。


一个研究好不好,同行更有发言权。要通过双盲评议与公开评审有机结合,引导同行发表负责任的专业判断。


第三,推行长周期代表作制度。


对一些“慢研究”“深研究”和“冷研究”,应该着眼于长远周期,充分判断作者的水平。

“破”很难,“立”更难。未来科研生态变得如何,我们拭目以待!


来源:南方PLUS客户端

更多精彩


分享

点赞

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